电池技术已成驱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3月12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报告还提出,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不难发现,不管是以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还是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代表的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都离不开提供电力支持的电池技术与产品。
可以说,电池行业正站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风口上。作为能源存储与供应的基石,电池既是产业发展落地的“心脏”,更是技术创新的“引擎”。
在报告提及的新兴产业蓝图中,电池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比如,电池在低空经济中扮演核心动力源角色,是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无人机等装备实现商业化运营的关键支撑。低空经济主力场景对动力电池提出严苛要求:须具备400-500Wh/kg能量密度以提升续航能力(传统电池仅250Wh/kg),同时需满足高功率输出(垂直起降时功率需求为地面行驶的10-15倍)、超快充性能(如30分钟快充)及极端环境适应性(如-40℃低温工作)。 


未来产业,同样需要电池的“强助推”。比如,量子计算机需要超导电池提供低温环境,6G基站依赖高密度电池应对海量能耗,而作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心脏”,锂电池需满足高能量密度、高功率输出、极端环境适应性等严苛要求。


至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更是离不开“电池”。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例,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快充速度及安全性直接决定了汽车产品的竞争力。每一次的技术突破,都有可能牵动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


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电池更是工业自动化的动力源。工业机器人、AGV(自动导引车)等设备依赖高功率、耐高温的电池系统。例如,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搭载的4680圆柱电池,可在高负载下稳定供电,支持连续作业。


由此可见,电池技术不仅是现有产业的“赋能者”,更是未来产业的“定义者”。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